信息详情
四川省成都市第十一中学,前身系私立成都华英女子中学。1895年(清光绪21年)由加拿大基督教会英美会之女布道会创办,始为初小,学生7、8人。继添高小。1915年9月增设中学,1926年9月改为新制初中。1928年9月分设华英女子初级和高级中学,始由中国人任校长。1931年向政府立案。1938年9月高初中合并,定名“私立成都华英女子中学”。抗战期间,1939年5月至1945年8月疏散彭县坚持办学,9月迁回成都原址。1946年9月,受省教育厅委托增办高级家事职业班。1952年12月由人民政府接办,改名“四川省成都市第十一中学校”。1968年3月开始招收男生,实行男女合校,1993年3月,经市教委批准增挂"成都市科技创造(发明)学校"校牌,2000年加挂“四川省成都市女子实验中学”校牌。2010与四川师范大学和成都七中联合办学,成为“四川师范大学高中艺术教育基地”和“成都七中网络学校十一中分校”。
鉴于学校的悠久历史和办学成绩,1990年被列入国家教委主持编写的《教育大辞典》,是列入中、小学词条的成都八所中学之一。
立案前学校由基督教会的"华西教育会”领导,学生多由省内各地英美会所办女子学校选送。立案后,面向社会招生,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:重视外语和音乐艺术的教育,家政和营养健康的实践教育,品德、行为的文明教育,绿化、美化校园的美育教育,曾两次获得当时省府的嘉奖。省政府称赞学校“内务整齐”,“环境雅洁”,“学生庄重有礼”,“学行均著”,英文采用直接教学法“尤为可取”。解放前实行董事会管理,华西协和大学校长张凌高担任董事长,郑元英博士两次担任学校校长,还聘请了众多的大学教授为学生授课,著名文学家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到华英女中视学并指导工作。
新中国成立后,学校坚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,秉承华英的优良传统,不断开拓创新,彰显特色。1979年在全市第一个开始招收体育特长生班,重视艺体生的培养,实现办学形式多样化,成为市、区游泳重点学校,为国家、省、市输送了大批的专业人才,学校于1984年被授予“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集体”。1991年在全市率先开展创造教育,1993年正式挂牌,成为全国第一所完全中学加挂此牌的学校,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,中国陶研会会长、全国教育工会主席方明同志三次来到学校指导创造教育工作。1997年开始办女子实验班,对女子教育进行研究,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和突出的成绩,关注女生教育越来越成为我们的焦点,女学生不仅取得了优异的成绩,而且得到了全面的发展,她们的语言和艺术天赋得以充分发挥。
一个多世纪以来,学校厚德重育,承载着使命,孕育着新生,伴随着辉煌,培养出了众多的卓越人才,他们有:中共中央候补委员,共和国女将军之一廖文海;蜚声国内外的妇产科专家乐以成和眼科专家毛文书(连续五届为全国人大代表和主席团成员);著名歌唱家,《白毛女》“喜儿”最早扮演者孟于(受到过周总理的接见);著名演员赵亮;中央音乐家协会理事,法国文化艺术勋章获得者,新中国第一位音乐女指挥家郑小瑛;著名教育家,留美博士,对我校办学有突出贡献和在学生中有很高威望的郑元英教授;著名土壤学家,国际土壤学会副主席林伯群,她的名字已载入英国剑桥《世界名人录》、美国ABI《世界名人录》、《当代中国科技名人成就大典》;中国科技大学首届“郭沫若奖学金”获得者、人类首次从陨石中发现和测定碳化硅的留美学者唐明等;还有许许多多的专家、学者、管理干部、企业家遍布祖国大江南北。
百年的历史,峥嵘的岁月,饱含着童年的艰辛,少年的蹒跚,青年的奋斗,壮年的成熟与辉煌,其间蕴涵着几代师生员工的心血与汗水,闪耀着永不停息的传统精神。如今,这所百年老校更加青春焕发,步履坚实,谱写着新的篇章。成为全国和省“创造教育实验基地”、中国陶行知理事会理事成员单位、省级“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基地”、四川省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基地、首批市级示范高中、市“游泳重点学校”、市级文明单位标兵、青羊区艺术特色学校、青羊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示范学校、成都市艺术特色学校。未来的十一中会以求实创新之精神,以特色兴校、质量立校为目标,培养出更多适应现代社会的创造性和复合型人才。学校将在青羊区教育局的领导下,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发展,通过现代学校制度建设,努力构建更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、更适合师生发展的学校。借高中新课程改革之机,以青羊区中央综合改革实验为依托,迅速提升办学实力,力争把十一中办成特色明、质量高的成都名校。全校师生正团结奋进,充满信心地为书写十一中崭新的历史篇章昂首前进!
地址:成都市玉沙路育婴堂街33号
电话:028-86916269
友情提示
如涉及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30日内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